中国线缆网欢迎您!

免费注册

火电行业应成低碳转型“急先锋”

火电企业不仅是电力供应的主体,更是低碳转型的先锋。

对于身处低碳转型中的火电企业而言,它们不仅是电力供应的主体,更是低碳转型的先锋。日前,《中国能源报》记者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火电上市公司低碳转型绩效评价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上了解到,在“双碳”目标提出两年多的时间里,面对煤价攀升、市场化程度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和支撑峰时保供多重压力下,不同火电企业的低碳转型进程呈现出差异化。与此同时,火电关乎多个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多层面政策和机制的支持。

火电是低碳转型最关键行业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兼中国区主任张洁清在会上指出,造成碳排放最关键的行为就是人类的能源活动,尤其是电力部门的化石能源的消费。

2022年3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化石燃料燃烧加上不平等且不可持续的能源、土地使用,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当前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摄氏度。“根据国际能源署近期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最大行业的碳排放增长仍然是来自电力和热力供应,电力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碳排放部门。2022年,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同比上升2.6%。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电力行业所面临的低碳转型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张洁清指出。

对中国而言,火电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分析,在化石能源时代,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以煤电为主的火电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能源的绝对主力。

“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煤电为主的火电排放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巨大的经济体量增长速度导致我国煤炭消耗量激增。2009年,在工业污染排放中,电力行业占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5%;占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5%;占工业烟尘排放量的40%左右。”马军认为,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火电行业的低碳转型也关乎钢铁、有色、化工、交通等诸多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其进展关乎我国整体的“双碳”进程。

上市公司低碳转型“各显神通”

作为我国煤电的装机主力,火电上市公司需要在低碳转型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据了解,《报告》选取了火电上市公司中火电资产装机占比高于30%(即公司火电机组装机占该公司总装机的比重高于30%)的31家火电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其中包括华能国际、大唐发电、华电国际、国电电力、中国电力、上海电力、国投电力、华润电力、深圳能源、申能股份等,围绕“十三五”低碳转型综合绩效评价、“十四五”及更远期低碳规划和“十四五”年度进展综合绩效评价展开研究。

《报告》显示,火电上市公司“十三五”低碳转型综合绩效排行榜TOP 10中,6家为五大发电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分别为吉电股份、上海电力、华电国际、大唐发电、中国电力和华能国际。从“十四五”期间规划的新能源装机容量来看,华能国际计划新增的新能源能源装机容量最多,华电国际其次。在更远期规划承诺中,中国电力和京能电力提出明确的新增新能源装机规划,分别是在203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5%和50%。

记者梳理发现,火电上市公司的低碳转型路径并不唯一,不同公司结合自身已有优势进行差异化转型。在评分较高的火电上市公司中,优秀企业特点各异,都有自己鲜明的“标签”。

如在“十三五”低碳转型综合绩效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的吉电股份,其标签是“积极转型”。该公司“十三五”期间已完成由火电上市公司向综合能源供应商的转型,从2012年开始布局省外新能源业务。截至2020年末,新能源占比63.85%;2020年新能源板块利润总额达到2015年的14倍,项目所在地涉及全国30个省市区。此外,吉电股份注重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充换电产业,2022年投资成立上海吉电吉领新能源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绿电离网”商业模式。

国电电力的标签则是“聚焦火电”,充分挖掘存量火电机组改造空间和能力。在火电改造方面,近年来对现有火电机组实施锅炉综合升级改造、汽机通流改造、节能升级改造、高效集中供热等多维度技术改造,提升机组运行效率。国电电力资产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型煤电基地和外送电通道。结合不同地区的竞争优势,分别推进“基地式、场站式、分布式”风电光伏项目布局。

火电加快转型步伐仍有压力

与会专家认为,火电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计划财务部计划处处长张卫东指出,在变革和发展过程中,政策和市场机制总会有配套不完全适应的情况。“有时技术到了、意识到了,但市场机制没到;有时市场环境有了,但技术不太满足。虽然火电在电力中是较为悠久传统的发电行业,但它仍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三改联动’、市场政策机制的鼓励、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政策的完善都仍需时间。

【免责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400-107-5009。
- 分享 -
点赞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