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宝胜(山东)电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王新弟多年来凭借“挤塑人生塑匠心”的执着追求,在直径不足10厘米的电缆护套层上,书写着新时代线缆产业工人的报国篇章。
千度熔炉炼就火眼金睛
2013年,王新弟初入宝胜(山东)电缆,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台老式挤塑机。这台设备极为“娇贵”,温度只要波动±2℃,电缆护套层就会出现气孔,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为攻克这一难题,王新弟连续3个月吃住在车间。他像一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认真记录下3000多组温度数据,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独创了一套“望闻问切”操作法:通过观察熔体的光泽,就能精准判断塑化程度;凭借闻材料的气味,便能敏锐察觉配比误差;用手触摸胶料的弹性,可准确判断温度梯度。这套被大家称为“王氏诊疗法”的操作方法效果显著,使产品合格率从92%大幅跃升至99.6%,每年为企业节约原料成本达上百万元。
经过多年的勤学善思与不断实践,王新弟如今已能熟练操作各型号挤塑机,并且对相关机台的工艺操作标准了如指掌。在班组生产中,他的产量始终保持在超出定额30%~40%的高水平。同时,他严守质量与安全标准,规范操作设备,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严格落实“三检制”闭环管理,所生产产品合格率达到100%。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于精益管理和改善提案等活动,有效降低了返工返修率,提高了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有力促进了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双提升。
匠心传承构筑人才高地
在10多年钻研挤塑工艺的过程中,王新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将10多本泛黄的工作笔记精心整理并数字化,建成了涵盖12大类故障的“绝缘缺陷图谱库”,为企业的挤塑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王新弟深知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主动向年轻员工分享自己的开机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挤塑工艺技能。他独创的“三维渐进教学法”,巧妙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设备内部动态,让原本复杂的工序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使工序学习周期缩短了60%。3年间,他累计带教出5名主机手,而他的徒弟们如今也已参与到“师徒结对”活动中,继续传承技艺。目前,公司车间里的挤塑工大多都得益于他的技能传承。
在王新弟的机台上,有一本泛黄的《党员学习笔记》,上面详细记录着他累计义务加班4600小时、技术帮扶30余名挤塑工的点点滴滴,这是他“关键时候顶得上,危急关头靠得住”铮铮誓言的有力见证。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泰山工匠”,王新弟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生动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情怀,在0.05毫米的精度追求中,展现出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
近两年,王新弟参加了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全省电线电缆挤塑工职业技能竞赛。比赛时面对的是全新机型——电线车间的挤压式挤塑机,但他凭借扎实的操作技能,在众多竞赛对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一等奖。
从普通挤塑工到“泰山工匠”,王新弟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系统提示
暂未获得追溯平台使用权限,下载《追溯平台申请书》,填写企业信息盖章后上传,审核通过即可获得平台使用权限。